第十一章宫中的叛徒(1 / 2)

孙中才的死确实让叶安与陈琳措手不及,对于皇城司来说李和用身上的线索算是全部断掉了,而接下来只能依靠皇城司从宫中寻找突破口。</p>

随着刘娥下葬时间的越来越近,朝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开始出现,有人说应该将刘娥再时的政令全部废除再以官家名义重新制定的,有人则是认为应该坚持刘娥时的政策。</p>

还有一些人在为刘娥的谥号争论不休,叶安则是认为她已经成功了,有争论便是好事,说明有人理解她的所作所为,也有人反对她的所作所为,而这一切最终的决定权却在赵祯的手中。</p>

当然,叶安是支持保留一部分刘娥时政策的,毕竟其中有许多是为了国朝稳定着想,更多则是为了今后的改革打下基础。</p>

在不知不觉中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虽然是在微乎其微的细节上,但这些细节越多,量变引起质变的可能便越大。</p>

看看大宋的朝堂上,反对刘娥政策的都是什么人?</p>

不是那些曾经被她打压的有识之士,恰恰相反而是那些守旧,顽固的朝臣们!</p>

这些人最不希望大宋的未来发生什么变化,还是保留眼下的状况,朝堂之上文臣说的算,而官家采纳文臣的谏言奏疏,以此进行治国。</p>

至于武将的权利当然是要极力压制的,文臣不光要在朝堂上辅助君王治国,更是要逐渐在战场上守卫边疆。</p>

如此一来必定会让原本就地位降低武臣心生不满,而每当这个时候,文臣们便会将叶安给举出来,以他的“辉煌战绩”作为表率,以证明文臣领兵也是一样。</p>

每当这个时候,叶安都觉得自己成了冤大头,文武之争向来激烈,但有皇帝的拉偏架武臣总是没有办法反戈一击。</p>

时间长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文臣一家独大的局面,文臣不光要压制武臣,更要压制外戚和宗室,有他们在各方势力都无法在大宋掀起波澜。</p>

而文臣同样又受限于儒家大义的影响,根本没有造反的条件和契机,就算是对一个王朝失望透顶,文臣也会选择挂冠而去,退隐山林,从未听说过有文臣高举大旗起义的。</p>

这便是老赵家最高明的地方,眼下的赵祯对文臣很是优待,尤其是朝中的老臣,重臣,这些人都算是赵祯亲政之后的辅臣。</p>

宫中秘辛渐渐的传到他们的耳朵里,一时间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大部分朝臣也是刚刚得知赵祯生母竟不是刘娥的消息,这让他们难以接受。</p>

毕竟刘娥是因为生育了赵祯才名正言顺的坐稳皇后之位的,也是因为赵祯她才得在先帝驾崩后成为大宋的太后,临朝称制。</p>

现如今却是完全另一番结果,这让不少的朝臣与赵祯一样感觉到了欺骗。</p>

眼下的朝堂戾气很重,几乎所有人都在矫枉过正,叶安非常讨厌这样的政治斗争,因为完全没有意义。</p>

所有人几乎都被卷入了“战队”的行列中,要么是主张全面推翻刘娥,甚至对其进行斥责和报复的,要么便是主张继续延续刘娥政策,并且劝赵祯以大局为重,让天下人看到天子的仁慈。</p>

双方之间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这样的朝堂自然也没有威严可言,赵祯刚刚亲政威严虽有但并不压迫人,于是乎吵闹的朝堂便让人觉得像是在“市子”里一般。</p>

太祖定制的长脚幞头根本没办法阻止朝臣们之间的交头接耳,相反这些在朝臣们愤怒的表情下一颤一颤的“翅膀”仿佛要从朝臣们的脑袋上“起飞”一般可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