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比灾荒更可怕的是杂税(1 / 2)

虽然应天府南京城外的灾民数量很多,但好在应天府的规模够大,这里是按照陪都的规格进行设计的,所以有着宽阔的街道和坊市。</p>

叶安粉碎白莲社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从根本上满足灾民的诉求,并且将灾民与白莲社分离开。</p>

分流灾民同样也是在减轻南京城的负担,应天府虽说可以容纳下数万灾民,但一次性让其尽数涌入城中必定是一场灾难。</p>

这数万人入城之后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一件小事,原本城中百姓同样也会排斥这些灾民,所以叶安才会将入城变得如此复杂,同时征用一部分归德军的军营作为安置所在,并让人开始搭建临时的安置场所。</p>

范仲淹对叶安的处理手段相当满意,他想不到如何一下将这数万灾民安置在南京城中,这是数万人,不是数万的牲口,杂事太多,千头万绪让人看着便头疼。</p>

但在叶安的安置下,数万灾民却在有条不紊的进城,城中临时搭建的棚子,做饭,吃饭的地方,皆有统一安排,灾民不是没钱,只是为了躲避家乡的灾祸而出来逃难。</p>

旱灾最大的困扰是什么?当然是粮食的短缺,但应天府乃是大宋的南京,粮食价格或许提升,但粮食却是不缺的。</p>

随着灾民入城,好消息接踵而至,应天府的漕运同样发达,以汴河北连东京开封,南入于淮,用范仲淹的话来说,此地乃国家根本,仰给东南。</p>

粮食问题朝廷自然会解决,大宋对于灾情的救治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中最为积极的,毕竟这个王朝从百姓身上剥削的税收也是最多的。</p>

人口一直是古代王朝所最为关心和重视的根本问题,只有人口规模庞大,才能开垦更多的土地,同时也能促进商业的发展,此乃人所共知之事。</p>

保人口几乎成了皇帝和朝臣的共识,只不过眼下的吴育却是满脸愁云,这些灾民是保住了,可灾民对应天府来说乃是沉重的负担。</p>

虽说此地是大宋的南京,可远不能与东京城相提并论,原本安定繁荣的应天府说不得会被这些灾民一举给拖垮。</p>

“二位上官也瞧见了,这些灾民以达数万,对我应天府来说却是一项不小的耗费啊!可否向朝廷道明详情,酌情贴补?”</p>

范仲淹泯然一笑道:“这是自然,官家此次从三司划拨数十万贯以应旱蝗之灾,你应天府的功劳岂能遮掩过去?!”</p>

吴育的脸色终于缓和起来,只要朝廷能有贴补钱来,就能将南京城的仓廪亏空给补上,也算不得什么。</p>

倒是叶安在边上笑道:“吴知府,依我看你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嘞!这哪里是数万灾民,在本官看来却是数万的劳力!”</p>

“哦?不知叶侯有何见教?”</p>

吴育觉得叶安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数万灾民想想这个数字他便觉得头疼,叶安反倒是说自己有眼无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