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七雄并立(1 / 2)

曹操陷入了沉默,眉头紧锁,反复的权衡着郭嘉所说。

他很清楚,郭嘉所说是对手。

陶商和刘备二人皆已称王,其麾下的大将们的头衔,都已做到了前将军这种高位,而他麾下的武将,顶头了也只是个杂号将军,远远的低于陶商和刘备麾下的大将。

正是因为曹操官位不够高,所以他才无法给部下们封高官。

如此一来,同样资历的文武官吏,在陶商那里的官位,却要远高于在曹操这里的官位,利益所诱之下,麾下这些豪杰,还怎么死心踏地的跟着他混。

思虑再三,曹操意识到,不管自己愿不愿意,他非得称王不可了。

可此前多少人曾劝进,都被他义正严辞的拒绝,而今若再反悔称王,岂非叫天下人笑他出尔反尔。

曹操的目光,看向了荀彧。

他寄希望这员举足轻重的谋臣,能够站出来劝进,这样他就有足够的面子,足够的台阶,来顺理成章的接受众人的劝进。

荀彧却始终沉默,阴沉着一张脸,一言不发。

曹操眉头暗暗一凝,眼中掠过几分不悦,不满于荀彧的沉默。

郭嘉看出了曹操的心思,再次向曹昂使了个眼色,曹昂会意,当即跪了下来,慷慨激昂道:“方今之势,贼强而我弱,关陇数十万将士的身家性命,全都系于父帅一身,还请父帅以大局为重,进封王位。”

曹昂这么一带着,其余众文武们纷纷追随跪地,齐声恳求曹操进位为王。

看着跪伏于地的儿子,还有群臣那祈求的目光,曹操心潮澎湃,许久之后,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拂手道:“我非真想称王,一切都是为尔等所逼呀,你们都起来吧,我答应了。”

众人见曹操答应,无不大喜,一时间欢欣鼓舞。

于是,在曹操的默许下,郭嘉等文武臣下们,立时忙乎起来,为曹操的称王造势。

不到一月之内,武威、天水、扶风等关中和凉州的诸郡太守们,雪片似的上表飞往长安,声称各地出现了祥瑞征兆,预示着曹操受上天暗示,当为真命之主。

郭嘉也派出大量细作,于民间散布流言,声称天子不满陶商篡权,已派人传密旨给曹操,封曹操为王,让曹操勤王灭贼,匡扶大汉社稷。

舆论风潮一起,各地的官吏士绅们很快领悟了曹操的心意,便纷纷上表,劝说曹操进位为王。

地方上舆论造势已成,长安城中的郭嘉等众臣们,则群起联名,上书给曹操,请他自表为王。

曹操当然不能学陶商那么粗暴,只好学着刘备,几次三番的推让,而且,比刘备还多推辞了一回。

直到第四道联名上书时,曹操才被迫表示,自己才德学薄,又非汉室皇族,本是不敢称王,只是不敢违背天子旨意,又为了抗击陶贼这个逆贼,才不得不接受群臣之请,自表为王。

时年入冬,曹操于长安南郊筑高台,举行仪式,自封为秦王,定都长安。

江东,秣陵。

吴侯府中,议论纷纷,好不热闹。

“这个陶商,胆子还真是大,竟然称王了”孙策看着手中那道情报,嘴里冷笑着,眼神中却透着几分欣赏。

欣赏陶商敢作敢为的胆气。

“陶商野心勃勃,从他当初称梁公时起,我就料到他必会迈出称王这一步。”阶下的周瑜,一副料事如神之状,话锋一转,却又道:“不过,那个刘玄德竟然也敢自表为燕王,这倒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话音方落,堂外亲兵匆匆而入,拱手将一道最新情报,奉于了孙策案前。

孙策只是随手拿起那道帛书情报,只看一眼,英朗的脸庞却骤然一变,再显出惊讶之色。

“伯符,发生了什么事”周瑜从孙策的表情变化中,看出了不妙。

孙策怔了片刻,嘴角方扬起一抹讽刺的冷笑,将手中帛书往案上一扔,“一年之内,天下就出了三个王,看来咱们的大汉朝真是气数已尽,无可救药了啊。”

三个王

阶下众人对视一眼,皆是不解孙策话中深意,忙是将那道帛书捡起,众人一起围观。

情报来自于遥远的关中,内容很简单:

曹操称王。

大堂中,顿时陷入一片哗然,这些江东豪杰们,无不震惊。

当年汉高祖有遗训,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自那以后,异姓封王就成了谋朝篡位的代名词。

却不想,一夜之间,除了挟持天子的陶商之外,刘备和曹操也接连称王,天下间突然间冒出了三个王,其中两个竟然都是异姓王。

望着热议的众属下,孙策一手抚玩着下巴,一手指尖有节奏的敲击着案几,明朗如星的眼眸中,涌动着复杂的神色,仿佛他心中在权衡着什么。

看到孙策这副表情,周瑜若有所思,突然间拱手道:“伯符,陶刘曹三贼皆已称王,伯符还在等什么,干脆也自立为吴王吧。”

此言一出,大堂中顿时一片哗然。

孙策眼中却闪过一丝异色,不禁看了周瑜一眼,那眼神仿佛是欣慰于周瑜体会自己的心事。

“主公,公瑾的提议万万不可啊。”深受震动的张昭,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两汉以来,凡称王者,皆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主公若不得天子诏令,擅自称王,岂非受人以柄,成为众矢之的,到时我江东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