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代差!电气时代VS蒸汽时代!(1 / 2)

这是一场有代差的战斗

当李梦杨走在被炮火蹂躏过的合众的战场上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感受。

就看那些个弹坑,黑烟,还有合众俘虏脸上的那种惊恐样子,他们应该是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

应该说,这很正常,因为格兰特的大军确实是跟帝第一次交手,一般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事情完全可以忽略,没什么嘛。

可是别忘了,人家合众也都是士兵,在美国内战里打了好几年了,都是打了老仗的人,一群打了老仗的人,被对手的大炮给吓倒了,就好像冬天的蛤蟆被掏了窝这一般人见到了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想呢

笑嘛,嘲笑嘛帝国的士兵虽然军纪不错,可是这个时候虽然一方面在收拢这些个俘虏,一方面也真的是在笑,没办法,憋不住嘛。

还好,合众方面也认了,他们都俘虏了,还怎么样

这是正常人的表现,太正常了,可是李梦杨不一样,他感受到了这里面的关键,也就是他想的东西。

代差

这是什么代差呢

这不是后世对什么战斗机啊,坦克车啊分类的代差,这是一个时代的代差,是工业时代的代差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战斗

李梦杨的帝国,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电气时代了,而合众国这边,或者再说的大一点儿,全世界的其他地方吧,现在还都是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是蒸汽时代

这么一看,那就全明白了。

帝国这边虽然还不是完全的电气时代的科技,但是他们士兵的武器,基本上已经是具备了电气时代的特征了。步枪有更长的射程,大炮也有更强的威力,这全都要拜电气的应用所赐,我们的钢材更加的好。可以承受更高的镗压

太具体的,李梦杨作为一个文科生,他不是太懂,但是他的眼界,他的思维。可以让他看清楚这一点。

而合众国那边就太明显了,他们的武器虽然进步很多,可以说已经是蒸汽时代的极致了,但是,那也还只是蒸汽时代,他们还是没办法进行一个质的上升。

所以,实际上李梦杨的帝国能取得如此的成功,如此的大胜,其实是顺理成章的,其实是太正常了。这是一个更加先进的时代,在打一个比自己落后的时代。

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高级文明在打一个低级文明

对,文明之战,也许这个说法有点儿过了,但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儿。

应该说,能这样想问题,这是不容易的,李梦杨此时可以非常的确定,别说在这个战场上。就算是目前整个世界,只要没有第二个穿越者,那么便只有李梦杨一个人这么想

这不是李梦杨自高自大,他也没必要吹这个牛逼。真的没有必要,实际上,这跟人的思维有关系。

李梦杨也不过是文科生,他不是哲学家,但是他可以确认一件事,那就是一个人。正常的人,他如果是生活在一个时代变革的点上,那么他会怎么想呢

他不会想什么,他只会正常的生活,他只能是活在当下

只能这样,因为变革这种事情,是要在历史上看的,是要等很久之后,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很久之后,人类才可能去想,哎呦原来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的时代早就变了呀

人就是这样,李梦杨见过太多太多了,因为他在穿越之前,那个时代就是个变革的时代,而且还是一个几乎每天都在变的时代

那个年头里,汽车越来越省油,电视机越来越大,越来越扁,我们的电脑越来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强大,最后甚至都用手机就行了

可是,正常人类,有感觉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吗

没什么人有这个感觉,甚至有很多的人还要回到过去呢,成天鼓吹什么民国好,或者哪个哪个朝代好,要不就是国外某个历史上多好多好李梦杨真的很想跟这些人说,真要是来了有他们哭的。

好吧,这些个东西过于感慨了,甚至是有些过于哲学了,但是能想到这些个东西是有用的,有大用

一个越当下的文明,一个先进的文明,对落后的文明,这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优势呢

后世的一本科幻小说叫三体的,那里面就讲过,先进的文明打击落后的文明,那简直就好像捏死蚂蚁那么简单,那个什么歌者文明,扔了一个小纸片,也就是二项铂就把太阳系给拍扁了不是

当然,这是科幻小说,这是幻想的东西,而且当下的文明代差,也许没那么大,但是这也很说明问题。

李梦杨作为一个帝国的皇帝,他已经掌握了一个非常非常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几乎就是碾压式的,这种力量越同时代

这种力量强到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同样的情况,就说后来的那个元,他掌控的力量,也不是如此的有代差,他也不过是用同一个科技时代的东西而已。

也就是说,李梦杨此时完全有资格比那个小胡子更牛逼,他完全可以去征服世界

好吧,这种野心什么的还是先放一放,因为我们的这个代差,时间上不会太长,因为英国那边已经掌握了电力了没办法,你就算是不给他们相关技术,他们也会自己搞的嘛,电这个东西的理论早就有了。

为啥要想这些呢

这就是对自我的认识

李梦杨认识到了自己的真正力量,而且还控制住了自己的征服欲,但不过嘛,他现在倒是对马上就可以征服美利坚这片大地,充满了信心

“陛下华盛顿特区已经在我帝控制之下,敌将格兰特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场本来是试探性的,压力性的进攻在打到下午的时候,又传来了一份捷报,而这一份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