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眼前的街道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车如流水马如龙。
四周店铺,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尽头。
北海虽然是一座小城,可是因为东面大海,北临长江,物产资源丰富,所以这里竟有许多红发碧眼的西域胡商行走,带来许多新奇物事。
顾谨言大开眼界,一路走一路看,即使以他后世的见识,也大觉惊奇。
途中,他也尝试著去询问那些一看就比较繁忙的店铺,是否招收人手,不要工钱,只要管饭就行。
可惜,即使他要求放得这么低,绝大多数店家看到他文弱秀气的模样,都是毫不犹豫摇头。
“不收不收。”
“我们的工人满了。”
“你一介文弱书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来我们店铺能做什么走开走开,不要妨碍我们做事。”
顾谨言不免有些沮丧,虽然他早已料到找工这事没那么容易。
但也没想到,难到如此程度。
不过也正常,一个刚来到这个世界的人,岂能那么轻易找到工作后世多少人,求职无门,屡屡碰壁,这都不过是常态。
深呼吸一口气,顾谨言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笑容,继续往前走。
走著走著,不知不觉已经横跨三条横街,顾谨言来到一条有些特别的街道。
这条街道,相比刚才那些酒楼食肆林立的商街安静了许多,青石铺成的小道上,一尘不染,四周的店铺,卖的多是字画、文房四宝、书籍、文玩等一些东西。
“哦,看来是书画一条街。”
顾谨言知道,古代有些地方,一些同类型的店铺喜欢扎推,这样虽然竞争更大,可同时也能形成集群效应,使人一旦需要购买什么东西,就直接往那去。
这就是惯性记忆。
譬如后世京师潘家园的古玩一条街,有人去京都旅游,要找古玩,就必去那里。
一些旅游城市都特别喜欢搞的小商品一条街,要买点什么纪念品带回家,就逛去那里。
每座城市基本都会有的美食一条街,有外地的客人来了,要尝尝当地美食,便带去那里。
书画一条街道理同样如此,这里售卖的,基本都是有关文道的相关物品。
想到大儒就是一个文道世界,这书画一条街不知是否有所不同,顾谨言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
迎面,一间高有三层,十分显眼的古朴书铺出现在他面前。
书铺上方,挂著一块长条形楠木牌匾,牌匾之上,四个大字,笔墨淋漓,龙飞凤舞。
“集贤书馆”
“嗯,这字”
哪怕顾谨言对书法不甚了解,亦可看得出,这四字绝对是出自大家手笔。
他目光下移,落到其右下角,果然在其下方,看到了一方朱红的印章落款:李神秀
“这人是谁能替如此大的一间书铺题字,主人身份必是非同凡晌,看这字迹,书法造诣极高,至少是一位书君,有可能是一位大儒”
顾谨言摇了摇头,这种事暂时不是自己这种小人物能过问的,也就懒得细想。
心中怀著对这个世界书籍的好奇,信步走了进去。
他一身长衫,气息儒秀,哪怕他看起来面有菜色,门口的侍童仍不敢阻拦半分,反而恭恭敬敬地将他请了进去。
读书人的地位,在这大儒地界可见一斑。
集贤书馆的一楼,就占地足足有三四亩宽阔,里面人群摩肩接踵,都和顾谨言一样身穿长衫。
有的甚至明显是贵族公子哥,身披绫罗锦缎,腰佩白玉,在里面选购书籍。
放眼望去,整个一楼,四面皆是书架,粗略一数,至少数十列。
而每一列,又分七层摆放得满满当当的书籍。
“经、史、子、集、名人注释、闲文杂记、旅行游记、志怪小说”
应有皆有,不一而足。
顾谨言暗暗乍舌,走到人群较少的一面书架前,随手拿起一本书籍,翻看了起来。
这是一本名为玄中记的志怪小说,作者是东晋大儒郭璞。
郭璞这人顾谨言有所了解,其哪怕是在后世也是鼎鼎大名,就更不要说仅仅相隔数百年的现在了。
其是河东郡闻喜县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自少博学多识,又随河东郭公学习卜筮。
永嘉之乱时,郭璞避乱南下,被宣城太守殷祐及王导征辟为参军。
晋元帝时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
其后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谋反而遇害。
王敦之乱平定后,追赠弘农太守。
宋徽宗时追封闻喜伯。
元顺帝时加封灵应侯。
他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尤好古文、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