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节 统一教育(2 / 2)

大国崛起1857 狂人阿Q 2694 字 20天前

各县的警察纷纷下乡,守护一座座学堂,警力一时不够,朱敬伦甚至调动了五万軍队。

还好,砸学堂的情况虽然各地都有,但大多还是个案,没有形成席卷式的运动。主要原因还是学堂都设在孔庙之中,当地士大夫虽然对曾国藩不满,但是大多数人可不敢对孔子不敬,因此即便是砸学堂的案子中,也没有砸孔子圣像的,没有砸毁孔庙的,他们主要的行为是将孔庙中的课桌板凳扔出去,把学生赶出去,把教师遣散而已。

大明上下积极努力,用了一年事件,才平息了这次风潮,而且借此机会,地方政府第一次直接介入了乡下的教育事业,在之前乡下老夫子们团结一致的情况下,县政府还真的无法挑战几百年来皇权不下乡的惯例,而现在在他们精神信仰崩塌的情况下,大多数乡绅对教育完全失去了热情,不愿意关心,反而给了政府介入的机会。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大明财政这两年有所改善,中央财政有一定的能力应付全民规模的小学教育了。现在不需要民间自筹经费办理教育,自然也就不需要让民间享有办教育的权力,干脆直接接过来,完成教育体系的统一规划。

这些都是后话。

就在天津事件闹得纷纷扬扬的时候,上海方面,李秀成终于发动了总攻。

十二门1000磅巨炮,开始朝着英美租界开火后,英国人终于抵挡不住,600公斤中的炸弹不断的爆炸,对这个时代的軍队来说完全没有见过,因此精神打击极大,反倒是实质性伤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普法战争中,法国皇帝带着几十万法军投降,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克虏伯大炮的密集轰炸下精神意志崩溃,真正炸死的人其实没有多少。现在英美联军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终于决定不在坚守,他们选择了出击,与其白白挨炸,反倒不如反击。

他们反击的目的并不是要打败李秀成,他们的目的是突围,保住有生力量从上海突围,等待国内援军到来后,在进行反攻。

但是当他们用机枪来防御坚固阵地的时候,太平军拿他们没办法,可他们走出了工事,马上就遭到了优势兵力的太平军迎头痛击,太平军的军事素养不如他们,但是架不住人多,他们不懂得排成军阵边打边装填,但是他们懂得打一发直接冲锋,最后英美联军的突围就变成了两方互相突击的大混战,一场白刃战过后,双方都死伤惨重,太平军甚至伤亡更多,但太平军伤亡的起,而英美联军伤亡不起,开始出现了投降情况。

最先投降的是洋人重金从租界中雇佣的华人士兵,之后是各国流浪汉、冒险家组成的杂牌军,英美正规军反倒是看到突围失败,返回了租界之中,但是他们此时的兵力,已经不足一万人了。

这一万来人的孤军,在跟国内联系之后,在确认没有援军,并且争得了国内同意之后,他们选择了跟李秀成谈判,他们愿意有体面的投降。

李秀成答应了洋人的所有要求,只要求他们交出武器,老实待在战俘营中,并且保证给他们提供粮食物资,答应不会虐待或者杀害他们。

于是英美联军残存的6000正规军也投降了。

陆军投降之后,李秀成的大炮开始对准在吴淞江上游弋的英国炮艇,那些炮艇发现太平军有威胁到他们的大炮之后,选择了撤离。

至此整个上海落入李秀成手中,英法美等国軍队全部投降或者被歼灭,他们在上海唯一存在的军事力量,就只有控制长江口的英国舰队,连吴淞口炮台都很快被太平军攻占。

此时洋人完全陷入了被动,上海他们无论如何是不愿意丢弃的,可是法国已经在7月19日跟普鲁士开战,法国人在结束战争之前,不可能抽调力量来东方,英国人实行的募兵制,往往大规模的陆军都是为某场战争而招募,平时保持的兵力并不多,他们即便是打算为了跟太平军开战而募兵,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办好的。

英法都没有力量马上介入长江流域的战争,可是在上海的贸易利益,他们一天都不想损失。这时候他们想到了要跟太平军谈判了,之前可一直是强硬的威胁太平军不能靠近上海,之前上海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谈判的问题,现在他们却觉得谈判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们找上了跟太平军一直是准同盟关系的大明,希望大明向太平天国转达他们的诚意。

大明很痛快的答应愿意帮忙从中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