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章 以子代父,认祖归宗!(1 / 2)

大魏能臣 黑男爵 2846 字 19天前

“上古之时,姓、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称氏,为重人伦之根本,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随着母系社会的瓦解,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子女全部继承父亲的姓,正式形成了父系社会!

姓的来源比较复杂,有以封地为姓者,比如大名鼎鼎的商鞅,乃是卫国公孙的后代,本名叫做卫鞅,后因变法有功,受封秦之商地,故而改名商鞅,子孙皆以商为姓!

有以居住地为姓的,比如春秋时期,霸主齐桓公的一些子孙们,住在国都临淄城东门外,称之为东郭大夫,后代就以东郭为姓了,东方、西门,南宫……皆是如此!

有以官职为姓的,比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尉、史……,还有以职业为姓的,陶(制陶)、屠(屠宰)、庖(厨师)、梓(木工)、车(制车)、蒲(编织)……不计其数!

因此上,姓对中国人极为重要,不但是聚拢宗族血亲的标志,还能透露出一个人的出身来历、地位高低,那些特别穷苦之人,甚至没有姓氏,石头、柱子、狗蛋的乱叫一辈子!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曹操的生父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后来过继给了大宦官-曹腾,奸雄就面临一个大难题,建立魏公国之后,自己是继续待在曹氏,背负‘阉孽余丑’的骂名,还是认祖归宗,回到夏侯氏家族呢?

夏侯氏原出于姒姓,乃是大禹王的血脉,周武王灭商之后,封禹的后裔于杞,后灭亡于楚人之手,子孙逃到了鲁国,又被加封为侯爵,世人称之为夏侯氏,也就是夏禹后裔的侯爵!

夏为中国第一个王朝,拥有天下正统之名,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更是被尊奉为神明一般,如果曹操改姓夏侯,并以大禹的子孙自居,以后篡夺起汉室江山,起码有一个合理的借口!

“老夫本是夏侯氏血脉,为大禹王之嫡系后裔,后因通家之好,家父过继于曹氏,担任血脉传承之重任,如今有人屡屡上奏,建议老夫认祖归宗,重回夏侯氏族谱之上!

百川东流,终归大海,认祖也是情理之中,不过吗,家父过继曹氏,已经传承三代,老夫也年过五旬了,生为曹氏之人,死进曹氏宗祠,不敢再做其他之想了,以免日后无颜见父祖于地下!”

对于大禹后裔的身份,曹操是非常看重的,想要作为一张政治底牌,可是随之话锋一转,并没有回归夏侯家族,曹孟德还是曹孟德!

一方面,如果曹操改姓夏侯的话,难免会引来骂名,说他是朝三暮四、数典忘祖,曹仁、曹洪、曹休、曹真这些将领,也会离心离德的,对于曹营集团的壮大,可是极为不利的!

另一方面,曹操是极有个性的人,别人越是讽刺他的出身,他就越要逆水行舟,也明白的告诉世人,自己拥有的偌大基业,不是承蒙祖辈之余荫,而是一手一脚、一刀一枪开创出来的!

曹操还是曹操,并没有改变姓氏,这个决定一做出来,曹姓将领心花怒放、手舞足蹈,他们的政治地位保住了,夏侯家的将领则面沉似水,对这个结果非常不满,对曹氏也有了怨恨之心!

曹操狡猾无比,在凝聚曹氏人心同时,也不愿失去夏侯氏的支持,故而想出一个两全其美之策,可以更好的团结两大家族!

“孩儿们参加父亲、参加叔伯兄弟,以及各位朝中大人!”

屏风后走出三个少年,皆是七八岁的年纪,一个个粉嫩可爱、举止不俗,他们都是曹操的血脉,分别为十二子曹玹、十三子曹峻、十六子曹矩!

奸雄文治武功除外,‘内功’上也很厉害的,共计生了二十五个儿子、七个女儿,而且遗传基因优秀,这些孩子们聪明伶俐、相貌端正,竟没出一个歪瓜裂枣,不知羡慕死多少人呢!

“曹氏、夏侯氏皆是老夫的血亲,理应同荣辱、共富贵,互相辅助才是,故而老夫决定了,把膝下三子曹玹、曹峻、曹矩,过继给骠骑将军,诸位意下如何呀?”

曹操平衡两大家族的办法,可谓是巧妙至极了,就是把自己的三个儿子,过继到夏侯惇的膝下,让他们改姓夏侯氏,替父亲认祖归宗!

夏侯惇性格刚烈、武艺过人,在沙场上立下许多功劳,如今官拜骠骑将军、高安乡侯,乃是朝中有名的权贵人物,别的方面也还如意,就是年过四旬、始终没有子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对于血脉传承,看的比财富还重要呢,一个人如果生不出儿子,往往会过继一个侄儿,来继承自己的爵位、财产,免的断子绝孙,无人养老祭祀!

曹操看中这一点,才挑选出三个儿子,准备过继给夏侯惇,二人虽非同姓,却是亲堂兄弟呢,血缘关系极为亲近,过继子嗣也是情理之中,且有两个好处:

一则,三个儿子替父亲认祖归宗,可以安抚夏侯氏族人,让他们继续效忠曹操,也能弥合曹氏、夏侯氏之间的矛盾,变成真正的兄弟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