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思来想去,还是害怕高义欢倒向清廷,若真如此,大明根本抵挡不住,清军和魏军两方的压力。
朱慈烺已经确定,明朝和满清的和谈,就是被高义欢搅黄,高义欢知道明朝议和,有没有可能因为害怕满清和明朝两面夹击,而选择倒向清军呢?
朱慈烺越想越怕,便觉定发动一次反击,一是申明一下态度,同时为了给魏军一定的支持,让高义欢知道他的抗清立场,不至于认为无法坚持,而倒向清军,二是打破南京朝廷出卖江北的传言,同时为了救出徐州镇,保存这支明军精锐。
因此朱慈烺决定,趁着清军主力在豫南的机会,派出精锐水师,进行一次有限度的反击。
四月中旬,高义欢收到消息,清军与明军交手,遂即让玄衣卫通知袁宗第,让他在考虑自身现实情况的条件下,在豫东搞点事情,牵制一下清军,便带着护兵动身,前往关中,准备举行进位大典。
如果明军早点出手,高义欢还能与明军打一个配和,但是现在魏军已经抽身出来,加上魏军也伤了元气,所以高义欢便没打算再参与明清之间的这场战斗了。
在高义欢看来,明军出手的时机无疑晚了许多。
本来明军有水军的优势,那么长的海岸线,清军根本防不住,加上清军主力在打魏军,明军完全能有一番作为,但是在豫南都打完才出手,时机明显就迟了。
就算明朝早前出手,胜算也不大,现在希望更是渺茫,不过好在清军久战,已经成了疲惫之师,又在豫南折了锐气,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或许会有奇迹发生也不一定。
这一战,清军胜了,暂时也不可能过江,攻灭南京,而明军胜了,则是一个意外之喜。
此时高义欢已经不在关心,因为这一战不关系大局,改变不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果不是明朝有灭国的危险,高义欢都不会出兵东进。
四月中旬,高义欢一路赶路,过了武关进入关中。
这时原本荒芜人烟的商州地区,开始出现了不少棚户,藩府在此已经安置了一些的难民。
在田间地头,一队队的难民正在劳作,来得早的难民已经在好田里抢种了一季春小麦,农田里都是嫩绿的苗儿。
许多距离河流较远,灌溉不易的旱地里,难民则正在种植玉米、番薯,有的军田则在种植棉花等物。
高义欢从福建弄到了玉米和番薯后,起初是在郧阳府种植,几年来收成还算不错。
现在正好推广到关中,能使一些荒废的旱地,甚至山坡都被利用,提高百姓的收成。
高义欢骑马走在道路上,两边一然荒凉,但是看见忙碌的百姓,他就仿佛看见地下将要破土而出了幼苗一样,感受到了勃勃生机。
这时高义欢正打马走着,前方出现一大片棚户区,里面忽然传出一阵乐曲~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书单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