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出征(1 / 2)

大明铁卫 小雨非非 1888 字 8小时前

在清军一浪高过一浪的喊杀声中,崇祯额头青筋暴露,说话的声音也很大,似乎要掩盖自己的不安。

“另,传朕旨意,免去曹化淳东厂提督一职,改由王承恩兼任;东阁大学士杨嗣昌拟稿、兵部陈新甲用印发文,收回之前对卢象升的评定考语,以巨鹿之战功绩论功行赏,并昭告文登营和所有勤王兵马:凡出兵抗击鞑子者,有功必赏,绝不贪墨其功劳。”

城下的喊杀声也无法掩盖这短短一番话给大臣们的冲击:就这么轻飘飘一句话,曹化淳的厂督之位飞了?卢象升从千夫所指的罪人摇身一变成功臣了?

杨嗣昌更是皱起了眉头,这番表态表面上看似和陈雨关系不大,实质上却代表朝廷对陈雨彻底认怂,势必会助长其嚣张气焰。为了安抚陈雨,让其发兵,堂堂东厂提督太监一句话就要免掉,对大臣盖棺论定的考评可以推翻,自己吐的唾沫还得舔回去,就算能击退鞑子,可是以后再也无法压制文登营的气焰,这不是饮鸩止渴吗?

但纵使他有千般不愿,却也不可能改变皇帝的金口玉言,更何况,城下的鞑子攻势如潮,看上去城防岌岌可危,为了保住京城不失,即便明知摆在面前的是一碗毒药也要捏着鼻子喝下去。

对于崇祯的决定,有人欢喜有人愁,杨嗣昌忧心忡忡,唐世济则喜出望外,他适时站了出来:“陛下,臣愿出城为督师,替陛下协调各路勤王人马,解京师之围!”

崇祯脸上浮出一丝欣慰,兵临城下,虽然多数人明哲保身,但总算还有愿意挺身而出为君分忧的臣子。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爱卿果然是忠君爱国之典范。”崇祯慷慨许诺,“朕命爱卿为督师,接替卢象升,赐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之权。只要爱卿领兵得胜归来,朕必将委以重任。”

唐世济大喜,他已经位列六部九卿,除了入阁升任大学士,已经没有其他“委以重任”的渠道了,这不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结果吗?

他恭敬地行礼:“谢陛下,臣出城之后,必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驱逐城外鞑虏,誓不回京!”

“好,好,好!”崇祯激动之下一连说了三个好字。平日听了大臣们太多的推诿之词,自己已经多久没有听过这样响当当的表态了?这样的能臣,怎么没有早点发现并重用呢?

确定了退敌的方略,定下了新督师人选之后,崇祯心中大定,对于清军的攻城也没有刚才那么紧张了。在大臣们“适时”劝说他不要以千金之躯以身犯险之后,他欣然采纳建议,在大臣们众星捧月当中退下了城楼。

攻城战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了太阳下山,战斗强度之大和时间之长,远远超过了清军攻打其他州府城池,对于守军而言更是一场艰难的考验。双方都在攻防交战中损耗了大量兵力,城墙上、城门外,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尸体,鲜血染红了护城河,场面异常惨烈。虽然多尔衮并不奢望能一举攻破这座大明最庞大的城池,而是希望能获得战争之外的收获,但投入的兵力和攻城的决心并不弱,万一运气好攻入城内了呢,那他岂不是大清立国以来最大的功臣?

入夜,安定门一带的城墙灯火通明,灯笼和火把照耀的城门内外宛如白昼,守军分批巡逻,丝毫不敢懈怠,防止清军可能的夜袭。而作为攻城一方的清军则在几里之外安营扎寨,做好了长期围城的准备。

在夜色的掩护下,唐世济在一行护卫的簇拥下,从东面的广渠门离开了京城,绕过了南面的清军军营,往固安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