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接下来出了一点小小的意外,因为没过多久徐知府就辞职回家了。不过好在人家也是退休官员,何况在苏州知府这种天下一等一的好位置上干过,除非他是海瑞,否则怎么也穷不了。</p>
所以,徐知府家境相当不错,徐时行小时候也算吃香的喝辣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甚至他那个便宜老爸还给他找了不少好老师,让他学了一身本事。</p>
当然这一切只是外因,内因是人家徐时行本人悟性确实很高而且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就考上举人,在一般人眼中已经前途无限,但此时来了个小问题。</p>
徐时行二十八岁那年去京城赶考,临走前他的养父徐尚珍告诉他说:儿子呀,其实你不是我的亲生儿子。还没等目瞪口呆的徐时行发问,徐知府就把所有的一切都和盘托出。</p>
已经为人父母的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你儿子都要去考试了,这时候就不要给他增加一些额外的心理负担了嘛!这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干嘛非要在这时候说出这种事情?</p>
可后来的一切证明了徐知府的高瞻远瞩。人家就是要告诉徐时行:从现在开始你的出路只能靠你自己,前面会有大量的艰辛险阻在等待着你。我这个便宜老爹也帮不了你太长时间,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p>
实际上这就是徐尚珍对儿子的最后鼓励,徐时行当然了解老爹的一片丹心,因为他当年就中了状元。不过他可没有忘记徐尚珍对他的养育之恩,还是希望归入徐家。</p>
令人费解的是,徐尚珍拒绝了他的要求,在申时行前来时关了大门,任凭申时行怎么哭求都不肯开门。</p>
这可是一个刚中了状元的孩子衣锦还乡啊!</p>
但是,徐尚珍的眼中似乎真的只有付出没有要求收获。于是,在难言的感动之下,徐时行告别了徐尚珍,回到申家。</p>
如果是二十年前,让老申家接纳这个孩子,申家人恐怕是不大乐意的,可二十年后人家已经是状元及第,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情,没有任何人会不接受,所以他们敲锣打鼓的将徐时行迎进了家门。</p>
只是,此时徐时行的亲生父亲已经去世,回家时他便改为了申时行。</p>
他当然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只是给了他一副皮囊,而养父才将他培养到成人成才。故而在此后他的人生中,一直都尽力帮衬和重用养父徐家的人。也正因如此,李进一听“东阳徐家”才会一下子就联想到申时行。</p>
“御马真是法眼如炬,学生幼时受申公赏识,曾为元渚公书童。”中年人谦虚答道。</p>
元渚,乃是申时行长子申用懋的号。</p>
李进这下反而诧异起来,皱眉道:“这么说,此事还与申正郎有关?”</p>
正郎,是对六部某司郎中的俗称,因为郎中即该司主官,故称正郎。申用懋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正五品,掌天下舆图。</p>
按照李进的想法,这件事如果申用懋也插手了,那性质似乎就有点复杂了。</p>
申用懋代表的可不只是他自己,肯定也能代表申时行。申时行虽然已经致仕回乡,但他做了那么多年的阁臣乃至首辅,朝中的门生故吏之多,那显然也不是说笑的,所以申家仍然是一大势力。</p>
谁知道情况似乎比李进想象中还要复杂,因为徐令久看似客气、实则意有所指地道:“申、王两家可谓一体,这一点御马想必也是知晓的要不然,学生今日怎会出现在这广进坊呢?”</p>
好家伙,果然还有王锡爵的关系。李进看了看徐令久,又看了看钱梦皋和钟兆斗,任事他历来胆大包天,此刻心里也不禁有些滴咕起来。</p>
徐令久代表的是“申王两家”,也就是申时行和王锡爵;钱梦皋和钟兆斗呢?</p>
钱梦皋还好说,他乃是沉一贯的门生亲信,显而易见是代表沉一贯的。不过钟兆斗则不是特别肯定,他当初没有拜认座师,而是投到房师赵志皋门下,莫非现在真是代表赵志皋来的?</p>
也难怪李进有些怀疑,毕竟赵志皋这位病恹恹的老头子平时看起来并不怎么参与党争,他自己也很少在朝中大事上明确表态,很多时候都是附和其他阁老,颇有些“举手阁老”的风范。</p>
难道连赵志皋都直接插手到今天这件事里头来了?李进眉头大皱。</p>
如果真是连赵志皋都插手了,那看看今天这排场,可不就是心学派的大老们代表全来了?申时行、王锡爵、赵志皋、沉一贯心学派前相、今相代表大集会呀。</p>
虽说李进一贯胆大包天,仗着自己的特殊身份、特殊经历,当初连高务实的钱都曾经多次敲诈说敲诈似乎有点过了,但他的确暗示过几次,高务实也的确给了,而且每一次数目都不少。</p>
不过不管怎么说,如今的高务实已经不是过去的高务实了。现在实学派在朝中如日中天,再加上皇帝早已实际执掌天下大权多年,他对高务实的信任又是举朝皆知今天这件事如果有和高务实别苗头的意思在里面,即便是胆大包天如李进者,那也不得不仔细权衡一番。</p>
然而,李进到底是李进,他的“权衡”还真是不同寻常。</p>
“看来今日这事还真是大事呀。哼哼,咱家仔细想了想,十万两太少了”李进冷笑道:“二十万两,少一两都不行。”</p>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p>
感谢书友“曹面子”、“阿勒泰的老西”、“逗布”的月票支持,谢谢!</p>
PS:这章是昨天的,发迟了是因为这里头有些资料太难查了,尤其是人物关系可见大纲好写,细化贼难。大纲只要把梗概安排一下,细化的时候却要一个个人物都安排上,而写这些人物之前还得查他一堆的关系,什么出身、师承、历史上做过哪些事等等,资料又全是标点都没有的古籍,昨晚看着看着就睡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