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唐朝将西域纳入版图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中原免受匈奴、突厥之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汉朝时,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侵犯中原,甚至围攻长安,给汉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匈奴势力横跨万里疆域,不仅在中原王朝正北方向可以施加压力,从西域方向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p>
为了抵抗匈奴,汉武帝不惜付出血的代价,最终将匈奴赶出了河套地区。河套地区的取得,为汉朝进军西域提供了跳板。</p>
如果西域落入匈奴手中,中原随时会再次受到威胁。因此,汉武帝决定西出函谷关,消灭西域诸国,确保西域牢牢掌握在汉朝的统治下。</p>
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收复西域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卫中原的战略需要。唐朝之所以大举出兵西域,也是因为当时突厥汗国的强大对唐朝的边疆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收复西域后,可以瓦解突厥汗国的力量,保证唐朝北方边防的安全。</p>
然而,明朝呢?明成祖朱棣北伐取胜后,明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但是,明朝的都城南京位于东南沿海,距离西域较远,即使迁都北京,距离西域仍然遥远。</p>
另外,彼时残元分裂、碎了一地,最大的两股势力也不过鞑靼、瓦剌,对于明朝的中原地区来说,西域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威胁,因此明成祖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担心西域会成为中原的心腹之患。</p>
汉武帝时,派大军西征,可见他对西域的重视。汉军出函谷关,历经沙漠,与匈奴血战。最终,汉军取胜,占领了肥美之地,西域诸国纷纷臣服。</p>
唐朝时期,行军总管苏定方等大将率十万大军披荆斩棘,与高昌国大战三日,最终攻克高昌城,之后逐步使整个西域归属唐朝。这些往事无疑显示了汉唐时期对西域的控制,也缓解了当时北方边防的压力。</p>
可是明朝时期,由于西域地理位置偏远,距离北京数千里之遥,即使发生变故,也不会直接威胁到京城的安全。因此,明成祖不必像前朝那样忧心忡忡地派出大军远征,以完全解除西域的威胁。</p>
这样一来,都城远离西域这个先决条件,就使得明朝朝廷对西域的关注度大大降低。统治者也就无意像前朝那样大规模用兵,花费无数钱粮兵士,去收复一个对中原没有太大战略意义的遥远地方。以上这些,可以看做是明朝没有花大力气“经略”西域的政治因素。</p>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还有经济因素。中国历史之中有个大趋势,那就是中原王朝的经济重心呈现出逐步南移的趋势。到了明朝时期,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p>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长江下游一带设立首都,建立权力中心。这个地区原本就人口众多,工商发达。明朝建立后,南方城市的繁荣更是突飞猛进。相比之下,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实在无法与南方的繁荣相提并论。</p>
随着经济发展差异的显现,明朝朝廷对南方的关注自然比北方更甚。西域虽然距离北方边境较近,但是北方对明朝的经济贡献已经远不如南方重要……甚至接近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因此,西域在明朝统治者心中也就难免黯然失色,不再是必争之地。</p>
同时,当时明朝在南方沿海的造船业蓬勃发展,频繁下西洋,开启了海上贸易的新篇章,也为明朝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因此,明朝的目光转向了遥远的海外,自然也就失去了收复西域的兴趣。</p>
当时,江南地区的杭州、苏州等城市在元朝末期就已经非常繁荣。到了明朝,这些城市更是达到了全盛时期。明成祖曾赞叹苏州为天下第一区,其富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p>
战争长期肆虐的北方地区,破败不堪,百业凋敝。临近北方边疆的西域,由于未能从繁荣的中原地区获取大量资源,在明人眼中已经将其视为贫瘠落后的象征。</p>
当然,如果还要深究的话,关中本身的衰落也是明朝对西域失去兴趣的另一大因素,不过这要说起来就难免长篇大论,不如就此打住。</p>
总而言之,政治上没有紧迫性,经济上没有必要性,可以看做是明朝此前几乎对西域毫无兴趣的两大根源。</p>
高务实知道,要说服皇帝坚定西征,就必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p>
——</p>
感谢书友“书友201701070122204”、“书友161226103059108”的月票支持,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