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幸南京(十八)君之诈(1 / 2)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682 字 11天前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朱翊钧指着沙漏,微笑道:“日新,陪我一起用个午膳吧。”</p>

高务实微微一怔,随即笑道:“微臣遵旨。”</p>

朱翊钧之所以临时起意要留高务实一起用午膳,一来确实是因为君臣多年,彼此之间感情深厚,他留高务实一起用膳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二来也有故意磨一磨徐弘基与王允忠的意思,毕竟大明皇帝吃饭虽然实在算不上铺陈浪费,但通常情况下在时间上还是比较宽裕的。</p>

他很清楚,徐弘基与王允忠此刻必然还饿着肚子,而高务实先被召前来商讨西域事宜,这个消息二位勋贵肯定能获悉。如果高务实谈完西域之事立刻就走,他们说不定还会心存幻想,以为皇帝顶多只是想要敲打他们一下,并不是真的要重罚。</p>

但如果高务实谈完正事还被留下来陪皇帝用膳,他们就会意识到皇帝这是在故意晾着他们,这无疑会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p>

朱翊钧就是要让他们感到害怕,感到恐惧,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听话,更加不敢有任何违背圣意的心思。</p>

“传膳。”朱翊钧淡淡吩咐了一句,立刻有宫人前去安排。</p>

不多时,御膳房就送来了午膳。朱翊钧的午膳确实不算奢华,别说和鞑清那位著名的老妖婆相比了,就算往前比唐宋之时,明朝皇帝在吃这一块也堪称朴素。好在高务实平时虽然吃得精致,却也不贪多,这六菜一汤在他看来非常合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p>

皇帝留高务实用膳并不等同于“赐宴”,规矩远没后者那么多。不过即便如此,高务实作为臣子也没有和皇帝平起平坐的资格,因此他只是坐在朱翊钧下首,面前也摆了一模一样的六菜一汤。但差别依然是有的,比如皇帝的餐具之上明显能看见描金龙纹,高务实这边的碗、盘、盅上则全是花鸟图。</p>

“日新,我知你爱吃鱼,此番既来江南,怎能不尝尝太湖银鱼?”朱翊钧指着面前的一道菜道:“朕也是昨日游览后湖才头一回吃到,确实别有一番滋味。你虽然富甲天下,但也是头一回来江南,而这太湖银鱼但凡出水就得尽快食用,在京师可吃不着……”</p>

“是,微臣领旨。”高务实也不客气,立刻提箸,夹了两三只小小的银鱼尝了一口,赞道:“果然鲜美细嫩,皇上好口福。”</p>

朱翊钧微微一笑,道:“你喜欢就好,回头朕交代一声,今后这些日子,只要朕这边吃了,便多做一份给你送去。”</p>

“谢皇上。”高务实连忙谢恩。</p>

君臣二人一边用膳,一边闲聊些朝政上的事,气氛很是融洽。朱翊钧中途想要上酒,被高务实劝阻,朱翊钧笑笑便也作罢,其对高务实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p>

而此时,徐弘基与王允忠已经到乾清宫外候了一会儿,他们虽然饿得前胸贴后背,但却一点食欲都没有,只是坐在殿前耳房里大眼瞪小眼。</p>

“成山伯,您是朝中前辈,能不能指点一二……皇上这是什么意思?”徐弘基忍不住问道:“他召靖国公商议西域变故,时间已经够长了,现在还把靖国公留下来陪他用膳,却把咱们晾在这儿,这是个什么章程?”</p>

王允忠苦笑道:“国公爷,皇上的意思还不明显吗?这是在敲打咱们呢。”</p>

徐弘基皱眉道:“可皇上单独召咱俩前来询问,而不是让东厂和锦衣卫来执法,这难道不是皇上打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p>

王允忠叹了口气,道:“皇上怎么想的,现在如何去猜都无意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皇上对咱们很不满。否则,他也不会日前刚与您一道拜谒孝陵,今日就把您晾在这儿,等他与靖国公用膳,您说是吗?”</p>

徐弘基顿时慌了手脚,忙问道:“成山伯说的是。只是事已至此,咱们现在该怎么办?”</p>

王允忠摇了摇头,道:“还能怎么办?现在只能寄希望于靖国公了……他毕竟答应过咱们,总该在关键时刻托咱们一把。”</p>

徐弘基忧虑道:“话虽如此,可咱们此前……毕竟一直与靖国公保持着距离,如今靖国公虽是说要保咱们一手,谁知道这一手力道如何?万一靖国公觉得只要保住咱们的脑袋就行,那可如何是好?”</p>

王允忠倒不像他那么悲观,安慰道:“国公爷世居南京,对靖国公的为人不熟,有这般担忧倒也不稀奇。不过我在京师时倒是与靖国公打过一些交道的,依我的见闻来看,靖国公此人轻易不表态,一旦表态就不会反悔。</p>

我就明说了吧,他绝不会口中说保咱们,实际上却只保咱俩不丢脑袋……何况这档子事虽然大,但我二人毕竟是勋贵,尤其是国公爷您,您可是中山王之后,这事再大也远非谋逆能比,怎么可能掉脑袋呢?</p>

既然本就不是掉脑袋的大罪,则靖国公的‘保’若是只保住咱们的脑袋,那岂非是反过来折了他自己的脸面?”</p>

徐弘基听了觉得有理,又放心了一些,点点头道:“成山伯所言在理,靖国公就算为了自己的面子,应该也会尽量护着咱们才对。”</p>

王允忠提醒道:“国公爷,此番或许不会遭逢大难,但咱们从此就欠了靖国公偌大一个人情,将来……”</p>

徐弘基苦笑道:“这倒不必成山伯提醒,我刚才出府入宫之前,府中的师爷们就拦住我千叮万嘱,说的都是这个道理。”</p>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无奈。他们知道,从今往后,他们头上就多了一个万万不能得罪的人。</p>

官场上本无多少道义可讲,只要利益足够,没有谁不能出卖。但这有个前提,那便是对方没有能力报复你。倘若你是欠了高务实这种人的人情,那就没办法了,根本不可能装作没这回事……因为他是真有能力报复你,且你肯定顶不住他的报复。</p>

“魏国公”当然厉害,毕竟是徐达的后人,靖难之役力挺朱允炆都没能绝了魏国公一系[当然这和徐皇后关系很大],反倒徐家还多出来定国公一系。</p>

可是,高务实若要报复,又不一定非要断了魏国公这一门显爵——撸掉你徐弘基就是,魏国公的血脉多着呢!以如今高务实的权威和荣宠,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翻案,不动爵位只动人!而他们,却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p>

这就是权势的力量。在绝对的权势面前,任何的反抗都是徒劳的,因此,这人情今日欠下了,恐怕就一辈子都还不完。</p>

两人都是勋贵,都是超品大员,但面对高务实这样的当朝首辅国公,他们却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p>

两人相对无言,都陷入了沉默。他们知道,从今往后,他们只能唯高务实马首是瞻,绝不敢再有任何忤逆高务实的心思。至于什么京华势力全面进入江南,他们也只能强颜欢笑,争取还能在这条强龙身后捞点残羹冷炙。</p>

而此时,高务实仍在陪皇帝用膳。他很清楚皇帝的用意,但并没有点破。有些话,只能意会,不可言传。</p>

他相信,经过这件事,南京的勋贵们应该能意识到,谁是这个朝廷真正的主人,谁又是代这位主人执权柄者。</p>

“宣魏国公徐弘基、成山伯王允忠觐见——”</p>

随着司礼监随堂太监的一声高呼,徐弘基和王允忠二人匆匆走进乾清宫。他们虽然已经腹中空空,却也只能强忍着。</p>

“臣魏国公徐弘基(成山伯王允忠),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