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二 科技革命(2 / 2)

在他的指导下,江东各郡的百姓都因地制宜,最大可能的把土地利用起来。该种植水稻的地方播种水稻,该种植谷子的地方播种谷子,不能种植稻谷的地方则种植棉花或者是小麦,再不行则种植蔬菜,反正不让任何一块土地闲置荒芜。

这一年的时间下来,徐光启几乎走遍了江南六郡下辖的一百多座县城,让江南大地变得沃野千里,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在充分利用旧耕地的同时,新开垦的土地在阳光的照射下也焕发了生机,整个江南大地变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站在新修建的金陵城墙上,举目远眺,大好河山如画。

刘辩忍不住赞叹道:“有徐光启的存在,这一年下来,至少能让整个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提高三十万石到五十万石吧?文官虽未上沙场,但功绩却同样不可抹去!”

刘辩回到乾阳宫的时候,徐光启已经在含元殿应诏等候。

先是臣子施礼,接着是皇帝褒奖一番,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礼节。待这些完成之后,刘辩就直奔主题:“去年朕委托你研究的活版印刷术成功了么?”

徐光启躬身答道:“回陛下的话,由您创造的活版印刷已经在今年五月份制成,目前臣手下的工匠已经刻制了十套活版模具。因为陛下远征青州,而臣又忙于农事,所以便封存了起来,不敢擅自妄动。”

“呵呵……应该说是徐卿制造的吧,你谦虚了!”刘辩对于徐光启的不居功自傲很是满意,和颜悦色的笑道。

徐光启躬身道:“臣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整个设计思路都是陛下构思好之后告诉微臣的。臣只是代劳而已,真正发明创造的人是陛下您,微臣岂敢居功!”

既然徐光启都这么说了,刘辩也就不再推辞客套。若是两千年之后的历史课本上出现了刘辩的名字,在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后面再加上一个发明家,这也是极好的。

“朕准备设立一个印书局印刷书籍,售卖给百姓,一来可以改善朝廷紧张的财政,二来可以推广知识,提高生产力。”刘辩目光如水,把自己的构思缓缓对徐光启道来。

自从八十年前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之后,到现在造纸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普及,只不过因为掌握技术的权贵囤积居奇妄图谋取暴利,另外一个原因也与战乱有关。事实上,这种造价低廉,由树皮、麻头、旧渔网等原材料制作出来的纸张并非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除了权贵不肯大规模推广“蔡侯纸”之外,书籍稀缺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印刷技术的低下。这个时期的书籍完全靠手抄,而毛笔篆体、隶书的效率更是低下,手抄制作一本十万字左右的书籍,需要一个书匠忙碌半个月左右,其造价之高昂可想而知。

而活版印刷术的出现将会让书籍推广得到飞跃性的发展,这也是徐光启这位科技奇才对天子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原因。活版模具制造出来之后,徐光启命工匠做实验,印刷一本十万字的书籍,一个工人半天就可以印刷一册,将书籍制作的效率一下子提升了三十倍,完全可以称之为革命性的技术。

这个时期的书籍价格有多高?就算贵为天子的刘辩都觉得无法承受。

普通的史书、儒学、诗赋方面的书籍一本的售价高达数百钱,这又是一个什么概念?一匹普通马的价格不过两千钱,几本书就能换一匹马。而这时候一个普通百姓的年收入也不过只有一千钱左右,拿半年的积蓄来买一本书,这绝对是如假包换的奢侈品!

普通百姓想要看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一般人目不识丁,就算把书籍摆在你的面前,也是两眼一抹黑,它认识你你不认识它。这也是造成文化落后,百姓愚昧的最主要原因。一个百人的村庄能找出三两个粗识文字的人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大把大把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就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至于小说什么的,对不起,根本没人写也没人传播。刘辩算了下穿越前的某本网络巨著高达千万字,按照一个书匠一个月手抄十万字的速度来计算,想要著作出这么一本书来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代价,谁会脑残的去干这种事情?

至于兵书、谋略之类的书籍更是无价之宝,除了在权贵世家之中流通外,普通人想要看上几天,比刘辩穿越前的世界叼丝睡明星的难度还要大!

而活版印刷术的问世,无疑将会为知识的推广插上翅膀。别的不说,单说工匠的酬劳,至少一下子缩小了三十倍。按照之前一本书籍售价五百钱计算,那么现在二三十钱就可以买到,对于那些莘莘学子来说,已经足够让他们漫卷诗书喜欲狂了!

刘辩继续把自己的构思娓娓道来:“朕打算印刷以下几种书籍,一种是普及最基本的汉字知识,第二种是推广基本的算数,第三种推广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第四种普及一下疾病预防知识,徐卿以为如何?”

徐光启闻言不由得泪流满面,俯首顿拜:“臣代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感谢陛下的恩德,有陛下这样的仁义君主,何愁盛世不来?何愁百姓无衣?何愁食不果腹?万民幸甚,天下幸甚也!”(未完待续。。)